新的一年,如何不被NFT割韭菜?

文章正文
发布时间:2024-09-24 07:15

2021年,元宇宙的概念红到发紫

而与它相伴相随的NFT

也成为市场新贵

2021年3月,NFT数字艺术品

《每一天:前5000天》拍出6934万美元

(约合4.5亿人民币)的天价

《每一天:前5000天》

NFT由此强势闯入大众视野

一张图片、一张头像、一段语音……

只要绑上了NFT,立刻“原地起飞”

炒到几百上千万美元也不在话下

在这“泡沫”的背后

到底隐藏了什么样的危险

我们又该如何正确认识NFT这一新事物?

✦✦

01

在中国的印章文化中,看懂NFT

NFT,全称为Non-Fungible Token,即非同质化代币,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,它被认为是数字资产真实性与所有权的可靠证明,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品、收藏品领域。

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张诚教授看来,NFT的出现,其实并不新鲜,尤其是NFT的唯一性,在技术上,其实早已实现,而这一技术的突破与几十年来人们对于“数字版权”的日益重视,密不可分。

软件开发者需要保证用户下载到的是正版软件,而不是经人修改过的盗版。针对这一问题,数字签名应运而生,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MD5算法,根据源文件,生成一个唯一且不可逆的识别码,这一识别码就是校验的凭据,一旦源文件遭到任何修改,用户下载到的文件的MD5码就无法与校验码匹配。

相比起此前的“数字签名”技术,NFT的独特之处其实在于分布式系统下的防伪。在区块链技术出现之前,鉴定真伪是中心化的,而运用了区块链技术的NFT,其真伪的信息,记录在区块链的每一个节点中。

中国的艺术品鉴定中很重要的一个要点就是“印章”,要根据历史记录,认证艺术品上有多少个章,这些章是否是真实的,这都是在艺术品鉴伪环节中需要格外留意的。这和中国传统艺术品鉴定有相似之处。在我国历史上,古人鉴赏完书画类艺术品后会留下印章。由于鉴赏者通常为当代大家,其鉴赏行为也经常被记录并出版。随着历史的沉淀,书画上鉴赏章就成为艺术品鉴伪环节中重要的一环。

“不严谨地说,NFT就像中国早就有的印章收藏文化。”张诚这样介绍道,每个收藏者拿到字画后,都要在上面盖个章,一代代皇帝、一代代名家,一个一个章盖下来,就共同成为了当今的字画鉴伪标准。

✦✦

02

面对NFT,切勿买椟还珠

面对现在NFT的火爆,张诚个人认为,应持谨慎态度,“它虽然做到了数字化保护版权,但它没有保证一件事——这个艺术品真正的价值。”

传统艺术品的价值评估,通常是由具备专业训练并对艺术之美有较高认知的专家客观进行,“艺术作品要得到真正的认同,往往的确是需要专业知识,或者至少专业内懂得怎么欣赏美的人去评估。”

但随着NFT的火热,不管什么东西,只要披上NFT的外壳,立刻“身价腾飞”,成为资本追逐的宠儿。真正的艺术价值被忽略,而吸引大家争相购买的,仅仅是NFT的这层外壳或者价格的话,张诚坦言道:“这很可怕。”

张诚认为,购买NFT不顾其艺术价值,就像买苹果只看苹果的包装纸,而不看苹果的好坏, “现在大家就因为这层包装纸多么的华丽,而不注重苹果实际的内涵,买椟还珠”。

尽管如此,张诚也认为,通过NFT的包装,可以让一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艺术作品,被人们发现其内在的艺术价值,“漂亮的外壳可以帮助一些好苹果买得更好,毕竟酒香也怕巷子深,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有了漂亮外壳的就都是好苹果”。

通过商业、技术的赋能,让更多的人了解、欣赏到有价值的艺术品,这本是一件好事,能够激发更多艺术家进行高质量的创作,但从现在来看,我们得到的似乎只是一个混乱的市场。

✦✦

03

勿让子弹再飞一会

在过去的一年多里,国内的互联网大厂们纷纷开始布局NFT,阿里的鲸探、腾讯的幻核……与此同时,传统的文创产业也纷纷入局NFT,而年轻人喜爱的潮牌们也不甘示弱,如奶茶品牌“奈雪の茶”,也在去年12月推出了属于自己的NFT盲盒。

所幸的是,中国的NFT,和国外的NFT,不太一样。

中国的NFT,基本都命名为数字藏品,依托于各家公司自己旗下的联盟链进行发售,无法在公链上进行交易,而国外的NFT则大多依托以太坊等公链发行,因此交易与炒作也就乱象频出。

尽管如此,但此前在国内的一些二手平台,也已经出现了对于国内NFT产品的出售与炒作,标价从几百元至百万元不等,不过目前在二手平台上搜索NFT已不见踪影了。

张诚认为,面对这样的市场乱象,“让子弹再飞一会儿”是不负责任的说法,“尽管这是新兴事物,但我们有历史这面镜子,因此在监管上,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。”

人物介绍PROFILE

张诚

复旦大学管理学院

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教授、系主任、博士生导师

“上海科技”出品,转载请注明来源

首页
评论
分享
Top